专题介绍
 北京一位著名画家到云南瑞丽旅游,感叹边疆美食很多,就是卫生条件堪忧,一边受美食的诱惑,另一边却心生顾虑。笔者在瑞丽工作时,到邻县饭店吃过手米线,第一次吃味道十分好,但当时餐厅蚊蝇横飞,回来就闹肚子,以后见到过手米线就心有余悸。当有朋友来时,笔者会请他们吃手抓饭,朋友们在赞美当地美食的同时,都会追加一句:要注意卫生啊!

的确,云南的美食很多。先是自然美食,如一些直接拿来加工的“百虫宴”,稍作加工的“花朵席”,刚采摘的“蘑菇烩”……真是美不胜收。自然美食的丰富性,具有天然的饮食魅力。对来自大城市的游客而言,这种对美食的享用,犹如一场与自然的密切对话,真是天一合一的典型就餐模式。但遗憾的是,几乎年年都有类似中毒事件发生,如何识别原材料的可靠性,保证食客的安全,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话题。

云南的文化美食,来自传统餐饮文化的多样性,更来自一代文化学者的记叙之中。人们从汪曾祺等文化大家中,读到了云南美食的趣味和禅意,也读到了历史故事的沉重和云南餐饮文化的无限丰富性。但这种文化要想得以传承和发展,离不开饮食文化的基础性问题——卫生。笔者和朋友曾一起多次享用手抓饭的美味,但饭店只有有限几家,就是因为当地卫生条件堪忧。手抓饭的特点,不仅集中多种少数民族饭食于一盘,且伴随着民族舞蹈表演,让你在慢饮细嚼之余,感受到一份穿越历史时空、纵情自然之中的享受。

云南很多餐饮品种,如烤乳猪、竹筒饭,都值得注意从选材到加工的卫生。有些传统美食,则应该在挖掘其文化内容的同时,注重加工过程的规范性。如撒撇是云南很多地区的美食,但以讹传讹的文化和加工的不规范性,造成该美食加工的天壤之别,也给外地食客带来各种不应有的顾虑。吃得放心,是游客的第一选择。如果店家对各类美食配之于介绍菜品的二维码,附上加工者的姓名等,既可让外地消费者知悉美食内容,又可让加工者明确加工责任,增加创造品牌的责任感。

云南食材丰富,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,让许多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小吃店随意性太强,尘土飞扬的路边就是餐饮店,臭水沟旁不乏小吃店,至于大排档更是随处可见。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,卫生条件却堪忧。如果各地注重饮食环境的内外打造,不只提升云南饮食文化自身,也会提高当地民众的身体素质、改变当地文化生存面貌,对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会很有好处。注重饮食卫生,应该成为打造云南美食首选的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。

 
图片报道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